桂林兩江四湖介紹

發布時間:2016-12-29
字體大小:
分享:

摘要: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AAAA級景區 廣西十佳景區 桂林兩江四湖是指由漓江、桃花江與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所構成的環城水系。 桂林的水上游覽興于唐,盛于宋,當時的桂林城湖塘密布,水系發達,乘一葉小舟就可以盡覽城中諸多的風景名勝。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兩江四湖,江湖隔斷,環城水系,支離破碎,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AAAA級景區  廣西十佳景區
       桂林兩江四湖是指由漓江、桃花江與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所構成的環城水系。
       桂林的水上游覽興于唐,盛于宋,當時的桂林城湖塘密布,水系發達,乘一葉小舟就可以盡覽城中諸多的風景名勝。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兩江四湖,江湖隔斷,環城水系,支離破碎,水質惡化。1998年市委、市政府實施了兩江四湖工程,通過連江接湖、顯山露水、清淤截污、引水入湖、修路架橋、綠化美化、文化建設等工程,不僅恢復、拓展了桂林的古環城水系,改善了市中心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城市的檔次與品位,而且游船重新進入市區水域,形成了能與威尼斯水城、巴黎塞納河以及阿姆斯特丹運河相媲美的獨特的市區水上游景觀,堪稱中國一絕。
       今天,作為桂林一條全新的旅游線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已經開展日夜游,游客乘船不僅可游覽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區,即中國古典式園林榕杉湖景區、天人合一的生態園林桂湖景區、宋歷史文化園林木龍湖景區,欣賞景區內新建成的名橋博覽園、名花名樹名草博覽園、亭臺樓閣博覽園和雕塑博覽園,而且在船上還可觀賞水系周邊的象山、伏波山、疊彩山、堯山、寶積山、老人山等十幾座傳統名山;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為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內涵,通過環城水系恢復溝通,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墻、李濟深故居、葉挺將軍被囚處等被湮沒、遺忘的重要文物古跡得到修繕、保護和挖掘,桂林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在不久的將來,桂林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將會成為與漓江齊名的又一黃金水道。
 
桂林兩江四湖介紹
       把桂林市中心區的漓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貫通,形成環城游覽水系,即“兩江四湖”工程。這是一個富有激情、富有想象力的工程,敢是桂林歷史上最大的環保工程。
桂、杉、榕三湖宋已有之,今之木龍湖本為陸地。為溝通漓江與內湖之水脈,掘土45萬余方,乃成。因與漓江之交匯處有木龍古渡之勝景,其上木龍洞在焉,故曰木龍湖。
       水上游玩乃桂林之盛事。時代變遷,兩江四湖,江湖斷隔,環城水系,破碎支離,水質惡化,文物湮沒,危樓破房,雜陳于山水之間,名山秀水,其狀,修然。為恢復往日環城水系之勝景,桂林市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決心連江接湖,清淤截污、架橋修路、顯山露水,啟動兩江四湖工程。
兩江四湖景區遍植名樹、名花、名草,造榕樹、銀杏、雪松、水杉、木蘭、棕櫚諸園,以改善桂林中心城之生態;架設名橋19座,以增加江湖之靈氣;恢復、修建古之名樓、名塔、名亭萬余平方米,以增桂林城市之亮點;發掘、修繕文物古跡50余處,以昭然桂林之歷史文化;建高科技之升船機、船閘各一處,以方便舟船之通行。
       今之兩江四湖,襟江接湖,飛湍瀑流,奇峰倒影、清波拍岸,芳草繽紛,佳木繁蔭。沿湖岸線,斗折蛇行,座座新橋,景趣相融,各呈異彩,樓亭臺榭,錯落有致,交相輝映,更有,船閘濟舟,山環水繞,名勝盡攬。如夕陽西下,萬盞齊明,燈火闌珊,雙塔映月,橋跨銀河,宋街連城。環城水系,為甲天下之桂林山水錦上添花,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
       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游、內湖漁鷹捕魚生態游等旅游線路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尤其是夜游兩江四湖已經成為桂林市夜游市場的新的品牌代表,游客乘船不僅可游覽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區,即中國古典式園林--榕杉湖景區、天人合一的生態園林--桂湖景區、宋歷史文化園--木龍湖景區,欣賞景區內新建成的名橋博覽園、名花名樹名草博覽園、亭臺樓閣博覽園和雕塑博覽園,而且在船上還可觀賞水系周邊的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堯山、寶積山、老人山等十多座傳統名山;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為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內涵,通過環城水系恢復、溝通,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墻、李濟深故居、葉挺將軍被囚處等被湮沒、遺忘的重要文物古跡得到修繕、保護和挖掘,桂林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兩江四湖環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在不久的將來,桂林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將會成為與漓江齊名的又一黃金水道。
       桂林兩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該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游人如織,興盛一時。由于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填沒。
       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并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覽模式,“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構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來的。經過建設者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桂林兩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實現了通航。南宋著名 詩詞家劉克莊詠嘆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
       “桂林兩江四湖”工程建設的環城水系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由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與漓江相溝通而構成的一環水系;二是桃花江與四個內湖相構通而構成的二環水系;三是恢復朝宗渠,溝通小東江、訾洲河而構成的三環水系。
       現在一環水系工程已經竣工,此水系由南至北分為三個景區:(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的空間特征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二)以山水自然風貌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三)以木龍古渡、古城墻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等為背景的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木龍湖景區。
       除了把“桂林兩江四湖”貫通,讓游船進入市區水域,形成獨特的市區水上游樂外,還要在沿江、沿湖建富有特色的橋梁,形成新的景觀。對三個景區進行園林綠化,并配以亭、臺、樓、閣等園林建筑,建成名樹、名花、名草、名亭、名人雕塑博覽園和桂林山水詩廊,提高“桂林兩江四湖”的旅游品位。
       游客可以從象鼻山乘船逆漓江而上,至疊彩山的木龍古渡處,船只經升船機而進入木龍湖,繼而西行進入桂湖,從桂湖南折,進入榕湖、杉湖。船只經春天湖船閘進入桃花江,順流而下回到象鼻山起點。船行路線也可逆行。
桂林兩江四湖、兩江四湖夜景、桂林環城水系景點介紹
       桂林是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市區常住人口66萬。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鬼斧神功般的桂林山水美景,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素有甲天下之美稱的桂林,讓您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為了不影響桂林那秀麗的山水風光,城市建設也與眾不同。截止2004年止,桂林尚無一座超過20層的樓房,超過10層的樓房也屈指可數。抬頭可見山,真可謂是“山在城中,城在山中".
桂湖景區有宋代城西護城河。南北長約1700余米,平均寬度110米,為歷史上 桂林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人高風”“桂嶺晴嵐”為傳統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貴喬木花草,榕樹園、銀杏園、雪松園、水杉園、木蘭園、棕櫚園等園林景觀與西清橋、寶賢橋、觀漪橋、麗澤橋、迎賓橋等新景橋構成了一個集名樹、名花、名草、名園、名橋于一體的博覽園。澄碧的湖水,搖曳的枝頭,奇特的山峰構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走在湖邊,蕩漾湖中,棕櫚歡歌、崖花水藻、叢發清綺,老人高風等景漸入眼簾,置身其中,陪感清新幽雅、舒適恬靜,無處不體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榕、杉湖景區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鑒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于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于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后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余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
       北斗橋 位于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致,晶瑩剔透。
       桂林榕湖榕溪橋 榕溪橋位于榕湖北路,在麗澤湖與榕湖相交處。橋型仿我國著名石拱橋趙州橋的橋型,橋身簡潔明麗,內涵深厚、韻味無窮,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橋長26米,寬8米。
       湖心島 位于榕湖湖心,島中小溪將湖心島分為兩島,臨水采用疊石生態駁岸,島中新建目前廣西最大的漢白玉龍船舫及湖心亭子迦廊、小飛虹、小亭。并配置高達五點六米由整塊花崗石打制而成的月門及諸多觀景石。島上四時風景如畫,宛如仙山瓊閣。
       湖心亭在榕湖的湖心島上, 原建于40年代, 1979年兩次重建, 現為一組設計新穎的仿古臨水亭廊, 由大小兩亭及連廊組成。大亭8角、重檐、凌駕水中; 小亭4角, 單檐尖頂,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與大亭相連, 總面積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橋銜湖心島, 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間, 與亭廊構成整體, 顯出平穩中求變化, 臨水而有飛動感。
       古南門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榕湖北岸。又名榕樹門。據載為唐代名將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嶺南后, 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門, 距今正1300多年。
       桂林黃庭堅系舟處 在榕湖北岸, 古南門前, 榕蔭亭側。崇寧二年(1103)北宋大詩人黃庭堅被謫宜州, 崇寧三年(1104)經桂林, 遍覽名山, 泊舟此岸。他寫的《到桂州》云"桂嶺環城如雁蕩, 平地蒼玉忽 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進個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達了對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學家張知靜江府時, 在系舟處建榕溪閣, 以志懷念。閣久廢, 1955年在舊址建榕蔭亭, 其后又立碑其側, 題為"黃庭堅系舟處"。
       桂林山水詩碑 桂林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稱。榕杉湖兩岸,精選桂林歷代山水詩文篇三十七篇,請桂林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摩刻于自然山石上。其中立于古南門前的《陽塘記》一碑,重達13噸,高4余米,寬3米,明代廣東傳奇詩人鄺露撰文,桂林著名書法家秦裔工書寫,著名篆刻工匠李健生上石,堪稱一絕。
       桂林榕湖古榕雙橋 橋型采用中國著名橋梁-圓明圓天寶塢橋型,設計為人行并列雙橋。此橋設計采用波形橋梁,線型優美舒暢,與周圍優美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橋長30米,單橋寬4米。
芙蓉亭在榕湖南路西段, 榕湖西南岸邊。清代著名桂林畫家羅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館"。1955年建亭, 因名芙蓉, 亦稱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 6柱、6角、單檐、琉璃瓦、攢尖頂亭, 高7米, 長寬各5.45米, 面積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 柱間有石欄桿, 亭周樹茂蔭濃, 秀色可餐。
       千年古榕樹 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門前,為小葉榕,高18.6米,冠幅直徑32米。南宋文學家劉克莊(1187-1269)《榕溪閣》:"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涪翁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號,他游桂林時曾系舟樹下,證實這棵大樹是宋代榕溪閣前兩棵榕樹中的幸存者,樹齡在800年以上。今仍枝葉婆娑,濃蔭蔽日,成為朝夕與游人共處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蔭"。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門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門、城樓,至今仍稱榕樹門、榕樹樓。
朝霞亭在榕湖東側, 湖濱飯店前, 簇擁于小葉樟, 夾竹桃與翠竹間的一個260多平方米的小島上。高7米, 長寬各4.45米, 面積19.8平方米, 為6柱、6角、單檐、攢尖頂小亭,3面有石欄桌凳,北面有曲橋通達,是喧鬧市區中難得的安寧憩息地。每當日出,霞光滿亭,激人奮進,嫵媚可親。
       桂林玻璃橋 位于榕湖,橋體采用工藝復雜,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為建筑構件,集中體現了現代玻璃工藝的水平,是目前為止我國最早采用特種水晶玻璃承重體系的實用性橋梁。橋型美觀大方,橋體晶瑩剔透。特別是夜晚,通過高科技夜景紀光,更加七彩斑斕絢爛奪目。
蘑菇亭在杉湖湖心島上, 由一組圓形水榭與3個獨立單柱圓形亭子組成, 總面積近400平方米, 建于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層高樓漓江館頂層俯瞰, 湖心島的平面呈美麗的梅花圖案。
       唐景松雕像 唐景崧是中國十大劇種之1-桂劇的奠基人。曾在榕湖邊建有五美堂別墅。雕塑由唐景崧人物雕像和極具民族風格的照壁構成,雕工精美,構思獨特。特別是照壁上,采用磚雕工藝制作的各種戲劇人物更是別具匠心,惟妙惟肖。
  

国产农村妇女一级A片村妓